我说炒菜没灶台,做饭是小白,但也能炒出味道不输大厨的菜肴,你会不会说我在说梦话?这不是臆想,是真的!最近武汉江岸区有个神奇的园区食堂,就没有灶台没有明火,甚至连厨师都不会做饭黑马配资网,却天天人们排起长龙。靠的啥?两台炒菜机器人!这操作让网友直呼“活久见”,有人拍手叫好,也有人直摇头。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科技感满满的“稀罕食堂”。
在创立方产业园的悦食荟餐厅,每天早上8点,供应商准时送来新鲜食材。唯一的“掌勺人”郭超玲开始忙碌起来,不过她的工作既不用颠勺也不用看火候,而是像工厂工人一样处理净菜。让人咋舌的是,这位“掌勺人”原本是一位服装设计师、全职宝妈,去年误打误撞应聘了这个岗位,培训两天就上岗了。
操作间只有几平米,两台“肴滚”牌炒菜机器人占据了C位。每天10点半,郭超玲就像玩游戏闯关一样,按照屏幕提示依次投放食材和调料。比如做5公斤的土豆烧鸡需要29分钟,同时另一台机器可以同步炒6分钟就能出锅的干锅花菜。整个过程没有油烟没有高温,甚至连围裙都不用戴。1个小时就能搞定6道菜,供100 - 150人用餐。郭超玲笑称自己“就是个按按钮的”,以前在家基本上不做饭,只会点外卖,现在却能轻松驾驭百人大餐。
展开剩余70%每天中午12点,取餐窗口前就已经排起了长队。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员工,大家对菜品评价不一。有人说“味道和餐馆差不多,尤其是土豆烧鸡,酱香浓郁”,也有人觉得“家常菜的灵魂是锅气,机器人炒的菜总感觉缺点烟火味”。不过所有人都承认,菜品的稳定性惊人——今天的鱼香肉丝和上周的味道一模一样,不会出现咸淡不一的情况。
市场部经理谢贤达透露,这两台机器人是公司自主研发的。开办这个食堂一方面是员工福利,另一方面也是产品展示窗口。传统餐饮满足百人用餐至少需要5 - 6人,而这里只需要1个人加两台机器,人力成本直接砍掉70%。更绝的是,一对不懂厨艺的小夫妻用同款设备接单,每天做200份午餐,月毛利能达到4万多元,堪称“宝妈创业神器”。
消息一出,网友们炸锅了。有人点赞:“真是福音!不用再吃预制菜了。”“标准化生产,再也不用担心厨师心情不好,盐放的咸掉舌头了。”也有人担忧:“以后厨师都要失业了,我这厨师证白考了。”“中餐的灵魂是手工,机器人能炒出妈妈的味道吗?”甚至有网友调侃:“建议给机器人颁发厨师证,毕竟它炒的菜比我做的好吃多了”。
在抖音上,类似的智能食堂视频也引发热议。上海某3000人食堂只用两个人操作机器人,评论区有人惊呼“AI来抢饭碗了”,也有人感慨“这才是科技与狠活的正确打开方式”。更有餐饮老板算了笔账:一台机器人月租2000元,能替代3个厨师,一年就能省20多万。不过也有消费者担心:“如果所有餐厅都用机器人,以后吃饭是不是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一样?”
这场关于机器人炒菜的讨论,本质上是传统餐饮与科技碰撞的缩影。不可否认,机器人在效率、成本和标准化上具有天然优势,尤其适合园区食堂、连锁快餐这类场景。但中餐的魅力在于“千人千面”,同样的鱼香肉丝,每个厨师都有自己的独特秘方。同样的红烧肉,不同的厨师有不同的操作方法,当炒菜变成按部就班的程序,那些承载着情感记忆的“独家味道”该何去何从?
从行业趋势来看,机器人替代的可能不是厨师,而是重复性劳动。就像郭超玲说的:“我现在的工作更像质检员,确保每道菜都达到标准。”未来或许会出现“人机协作”的新模式——机器人负责基础烹饪,厨师专注研发创新。毕竟,人类对美食的追求,从来都不只是吃饱而已。
你愿意去机器人食堂吃饭吗?如果有一天,连路边摊都用上了炒菜机器人,你是觉得方便还是遗憾?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。科技改变生活黑马配资网,但有些温度,或许永远无法被代码替代。
发布于:河南省申宝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